原標題:甘谷禮辛古鎮(zhèn),見證千年歷史滄桑
禮辛鎮(zhèn)位于甘谷縣西北,是甘肅省十大古鎮(zhèn)之一,是著名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類型發(fā)源地之一。那里從地層深處散發(fā)出來的悠遠文化氣息,才是甘谷有“華夏第一縣”美譽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條哺育了隴上文化的清溪河
作家牛勃在散文《禮辛》中曾這樣描繪它的田園氣息:“河床寬廣,河灘敞亮,河谷平原飄帶似柔柔綿綿地漫開去,掬一把泥土,稍一用勁,指縫間似乎要滴出油來。在這樣一個木锨立上三分鐘就會成大樹的地方,包菜的碩大突破了它的常量,油菜花的芬芳連月亮也在云縫里羞愧難當,而紅梨,清溪河谷的紅梨該是怎樣一種天精地華,縱在厚厚的冰殼里也掩不住火樣的激情……” 我們從甘谷縣城出發(fā),由安遠鎮(zhèn)、大石鎮(zhèn)前往禮辛鎮(zhèn)。
安遠鎮(zhèn)同名古城就處在清溪河和散渡河的交匯之處,而去往禮辛鎮(zhèn)的方向,是從清溪河下游向上游回溯,可以看到谷地之上分明有河流下切而成的連綿的斷崖。
除了甘肅的清溪河之外,在全國同名的知名河流至少還有四條,分別來自四川、重慶、貴州、安徽,它們給人的觀感大多都是青山綠野、碧水東流的美麗景象。
而眼前的小小清溪河,它發(fā)源于通渭縣榜羅鄉(xiāng)澗灘及隴西縣峴兒灣一帶,經通渭縣毛家店流入禮辛境內,途經大石至安遠匯入散渡河,全長只有46公里,但它在歷史上卻是聲名遠播。
清溪河兩岸散落著大大小小上百個村鎮(zhèn),羅家坡、劉家峽、張家坪、毛家灣、毛家店、甄家山、白家川、陳家莊、禮辛鎮(zhèn)、大石鎮(zhèn)、安遠鎮(zhèn)……這些看似平凡的村莊卻個個飽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缭谌祟悇倓倧哪赶瞪鐣^渡到父系社會,就有一支西戎游牧部落在清溪河兩岸定居。這里四面環(huán)山,氣候溫暖,山林茂密,青草豐盛,河水清甜,河岸兩旁的川臺地又可以耕種稻黍,確實是一塊理想的生息之地。先民伐清溪兩岸林木建屋燒薪,采清溪河底的青石制具作器,勤勞地創(chuàng)造著中華史前文明的代表作品之一——齊家文化。清溪河上游羅家坡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見證了他們的聰明和智慧。
到了漢代,清溪河流域已相當富庶。從清溪河沿岸出土的漢代墓葬里可以發(fā)現這些墓葬的墓室講究,葬品豐富,絕非普通百姓所有。這充分說明在漢代,清溪河流域的先民已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農業(yè)文明,成為渭河文明乃至黃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當然顯得不同尋常。
履中堡讓禮辛古鎮(zhèn)變得不同尋常
古鎮(zhèn)通常給人這樣的印象:青石板鋪成的巷陌、麻石修砌的拱橋,有磚雕照壁、雕花窗欞的古民居,有幽深靜寂、曲折多姿的古街巷,而有人更是把古鎮(zhèn)的美麗細分為古韻之美、文化之美、發(fā)展之美,但禮辛古鎮(zhèn)給人的第一面卻感覺尋常,尋常得很容易和周邊別的鄉(xiāng)鎮(zhèn)等同起來。
俯仰側望之間,在鎮(zhèn)上找不見絲毫古意,直到在中街看到宛若城池的堡子高大突兀地出現在眼前。叩開了緊閉的鐵門,筆者發(fā)現堡子里別有玄機,在中心位置是一座封閉式的四合院,院中房屋的檐梁、門窗頗有天水古民居的清秀淡雅、嫻靜恬淡之趣,這個堡子到底是什么用途呢?
這座堡子名叫履中堡,禮辛當地人簡稱為中堡,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為本地舉人、時任四川綿州知州賈文召所建的府邸。我們現在看到的庭院只是一座過廳院,當初賈文召幾乎把整個官衙的形制照搬到堡子里,極盡奢華。它整個建筑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嚴格按中軸線布局,講究左右對稱。中軸線建筑從南向北依次為:門樓、儀門、一進院(過廳院)、二進院(正廳院)、三進院(涼亭院)、望河樓、花廳、祠堂等。
看完中堡之后,行程多了一些意外的驚喜:在鎮(zhèn)里的戲臺一角,我們在一盤碩大的石磨上面看到一輪石碾,一位陳姓的村民說,這輪石碾的年代可長了,聽老輩人講,他們的先人大概是明崇禎年間在這里落戶的,從那時起就傳下這個石碾了。摩挲著光滑的石碾,我在想,麥粒的清香恐怕早已滲進它的紋理中了吧。
深藏在“書房巷”里的“私塾”與老槐
去鎮(zhèn)上的“書房巷”一探究竟。在這條小巷,我們終于尋覓到甘谷傳統(tǒng)民居的風采,門楣上高懸“耕讀第”的匾額,屋檐下掛著紅艷艷的辣椒串,院中的木架上是沉甸甸的玉米棒。更大的收獲是在小巷的盡頭,一戶人家從院子的門樓上看就年代久遠。
敲開大門,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迎了出來??此艺块T前的臺階是依次升高的幾塊青石,青石的邊緣早已被風霜雪雨磨洗得不規(guī)則,高低不平。正房雖不大,仍有帶柱前廊的特點,兩根碗口粗的廊柱早已油彩褪盡,龜裂翹曲?! ±先松茣?、言談優(yōu)雅,他說,這座房屋少說也有兩百年了,這條小巷名叫“書房巷”,也是因為這座院子最早曾經是“私塾”。
在鎮(zhèn)子邊緣,我們看到一棵碩大的槐樹,高約30米,直徑約2米。據說,它是一株宋槐,且這樣腰圍的槐樹原本有22株之多,現如今只有這棵槐樹幸存了下來。
也有人說它的樹齡沒有“宋槐”這樣老,這棵槐樹應為明代洪武、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至此的移民所植,他們在到達新的定居地后栽種槐樹,借此寄托對故鄉(xiāng)的相思之情。
大槐樹!在走訪中,不止一次聽人說,他們祖上是從山西大槐樹移民來的,這棵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恐怕是國內最有名的槐樹了,它的根須不知道深深地扎進多少人的心里。
原籍禮辛鎮(zhèn)陳莊村的著名作家陳繼明曾在一篇文章中說道,陳莊陳姓族人的先祖陳剛正是從山西而來,到了如今的禮辛地界,“心生歡喜,于是歇足立戶,繁衍子孫……”
古鎮(zhèn)曾經店鋪林立商賈云集
禮辛鎮(zhèn)這個地名是怎么來的呢?早在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全縣分十二里所。行政機構分為里分和路分,里分管地丁糧款,路分管民、刑、私訟及雜務。禮辛先民根據白居易詩句“我生禮義鄉(xiāng),只自取辛勤”,以其土瘠民勤、淳樸好禮而取名禮辛。于是這個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從安遠、大石而至禮辛,除了那條暫時消失不見的清溪河其實從未遠離之外,似乎隱隱感到在大地之上還有一種強烈、蓬勃的脈動,我們的腳下便是昔日絲綢之路的一段。
據《甘谷縣志》記載:“一條由長安出發(fā)經秦安、千戶、甘谷、安遠、禮辛、毛店、車場、鞏昌(隴西)、金城(蘭州)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亞、歐洲的古絲綢之路橫貫禮辛全境。在禮辛境內長約5.5公里,路面寬4到5米。漢時已具雛形。”相傳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經此道西去。在唐宋時,這段路已成為車馬大道,一直延續(xù)至明清仍是經禮辛西去的唯一通道。
近年來在廟兒坪、杜家溝、馮山、魏家窯、尉坪等處發(fā)現發(fā)掘了大量的漢代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漢五銖錢、大泉五十錢、銅鍪、銅壺、銅駑機等,其中銅壺造型精美別致、紋飾繁縟。這些文物的出土,都提供了有力的歷史佐證。同時禮辛境內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如蒜頭銅壺、銅鐘、銅鈁、銅鼎等,據專家考證為先秦文物。
禮辛集市貿易,淵源已久,早在北宋時期就是內地與吐蕃、西夏互換茶馬的大商埠。據明《伏羌縣志》記載,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始設鎮(zhèn),開始有大規(guī)模的集市,沿街商鋪云集。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伏羌縣有禮辛、艾家川、牛蹄灣、五十鋪、小樂門五個集市。民國時有城防鎮(zhèn)、盤安鎮(zhèn)、禮辛鎮(zhèn)、大石鎮(zhèn)、金山鎮(zhèn)、姚莊、西三十鋪、頡家莊八個集市。這時期禮辛鎮(zhèn)的集市貿易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和繁榮,物資交流頻繁,有固定鋪面20余處,當時的大字號有“永興旺、長春茂、德和榮、慶盈號、益興福、恒升旺、潤盈堂、福星全、天順德、順興旺、三興成、義興園、園興耀”等,其中多有山西商人,今禮辛中街張家就是當年山西介休縣商人的后裔。
集市上設有專門的牲口市、糧食市、山貨市等,其中商品主要有:農用鐵器、布匹、茶葉、馬匹、土鹽、干鮮調料、文具等。另外,客棧林立、小吃豐富,著名的有李大保包子、劉潤德羊肉、李四牛兒扯面等,風味獨特,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商賈。
出土百余器物,盡顯歷史滄桑
禮辛鎮(zhèn)遺址于1981年9月10日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中心在鎮(zhèn)東南的雙廟川及南莊一帶,面積約16萬平方米。按照考古工作者的梳理和甄別,這處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類型,東起雙廟溝,西至蘿卜溝,北起禮辛鎮(zhèn),南至太平山下二臺地上。地下文物相當豐富,器型精美,主要有弧形網紋紅陶罐、幾何形方紋紅陶罐、彩陶罐、彩陶盆等。而漢墓為數很多,不時有銅鼎、禮器出土。
隨著工作人員調亮博物館陳列室的照明燈,禮辛鎮(zhèn)遺址所埋藏的秘密一一呈現,器型圓潤豐滿的馬家窯文化代表作“漩渦紋彩陶甕”“內彩鳥羽波紋彩陶缽”“變體鳥紋彩陶盆”,造型像一把菜刀的齊家文化“帶孔石刀”……
禮辛鎮(zhèn)遺址出土的器物中,以陶器、石器、骨器、灰陶和砂陶為主。當時主要的生產工具以磨制的石器為主,也有一部分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常見的有石斧、鋤、錛、鏟、鑿、穿孔石刀(也有陶骨片磨制刀)、磨盤、磨棒、紡輪(石質和陶質)、鏃(多見骨制)、石戈、石環(huán)(陶制為多)、研磨器、刨光器和石彈丸等。
從石料來源分析,有一部分為當地的石料,有一種為硬黑色石,產地不明。對此有兩種分析:一是岷縣至卓尼縣境內的洮河峽谷地段的洮硯石材;二是武山鴛鴦玉石。骨器則有常見的針、錐、管狀器、紡輪具、骨笄、角器、蚌等,讓人想到在堅硬的時間之中,禮辛鎮(zhèn)的先民們用指紋留下的溫度。
- 2024-07-23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薯業(yè)博覽會將在甘肅定西舉辦
- 2024-07-18看史上最早"吃瓜群眾"花式切瓜 古人也能實現瓜果自由
- 2024-07-18滿70歲老人都有資格成皇帝座上客 漢代"敬老卡"長啥樣
- 2024-07-18“簡”述漢代醫(yī)藥水平 兩千年前老中醫(yī)日志里寫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