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作為文臣,受命參與了清朝多部典籍的編纂。右圖為武英殿版《明史》,在右數(shù)第二行可見張廷玉的名字和職銜。左圖選自《授時通考》,是鄂爾泰、張廷玉等人編纂的一部大型農(nóng)書,包含許多插圖。資料圖片
安徽桐城六尺巷佳話的主人公張英,治家有方,為后人留下了《聰訓(xùn)齋語》。其子張廷玉曾身居要職,官至保和殿大學(xué)士,亦注重傳承優(yōu)良家風(fēng),著有《澄懷園語》四卷,書中有濃濃親情,更有閱世智慧。
情牽故園
南朝劉宋時代有一位叫宗炳的隱士,他“好山水,愛遠游”,然而天下山水那么多,一個人如何能夠遍游,更何況我們會生病,會老去,會死亡。當(dāng)宗炳不得不因病停止探索山水的旅程時,他長嘆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dāng)澄懷觀道,臥以游之。”于是,宗炳將自己游歷過的山水畫了下來,掛在床邊,這樣便能“臥以游之”,臥在床上,通過欣賞山水畫,讓神思再度遨游于山水之間。
“澄懷觀道”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理念,山水畫是具有道德意義、哲學(xué)意義的,它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需要一個人將心中的世俗的物欲滌除干凈,以高潔的胸懷去領(lǐng)悟山水自然中蘊含的道。
宗炳的理論對后世影響深遠,澄懷二字亦為文人雅士所鐘愛。清代北京城西北郊有一片蔚為壯觀的皇家園林,從近代開始人們以“三山五園”總稱這片園林,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圓明園由三座園林組成,分別是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綺春園西墻外有一座小園林,名為澄懷園。雍正年間,曾有一位文士獲賜居住在澄懷園中。
這位文士的名字是張廷玉。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美談中,一紙家書讓家人讓地三尺的張英,是張廷玉的父親。張廷玉深受父親影響,在他自己的家訓(xùn)著作《澄懷園語》中,常見其引用父親的家訓(xùn)著作《聰訓(xùn)齋語》。張廷玉的引用,不僅是文本的傳遞,更是家風(fēng)傳承的具體體現(xiàn)。
張廷玉在仕途上比父親走得更遠更高。他歷仕康雍乾三朝,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入值南書房,南書房是康熙的文學(xué)侍從值班的地方,能入值者都具有文學(xué)方面的才華,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是第一批入值南書房的文士。
雍正三年(1725年),張廷玉奉旨署理大學(xué)士事務(wù),次年獲授文淵閣大學(xué)士,不久改文華殿大學(xué)士,不久又改保和殿大學(xué)士。當(dāng)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軍機處時,張廷玉成為第一批軍機大臣。
一份清人撰寫的張廷玉傳記中,記錄了他任職軍機處時的工作場景。軍機處系為應(yīng)對邊事而設(shè)立,每日要處理的公文非常多,且多為要緊急處理的公文,“諸曹司及書吏抱牘立案側(cè),日常百數(shù)十人,環(huán)立更進。雖坐肩輿中,仍覽文書,吏人隨后取進止,無一事滯壅。”由此可見,張廷玉在高強度的環(huán)境下,能夠井然有序地處理事情,而他能做到這一點,靠的是勤奮。雍正帝深知張廷玉的個性,稱他是“人十能之而己百”的人。此語源自《中庸》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投入比別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總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甚至比別人更強大。
張廷玉為后世留下了不少文史著作。他曾主持《明史》的編纂工作,他看重讀史的作用,認(rèn)為“學(xué)者治經(jīng)而外,急宜輔之以史。蓋史之文,經(jīng)之案也”。作為來自安徽桐城的文士,他以桐城派散文為學(xué)習(xí)的模范,詩文俱佳,著有《澄懷園文存》《澄懷園詩選》《澄懷園語》《澄懷主人自訂年譜》等,由這些文集的題名,可見他對昔日住過的澄懷園感情很深。
父子情深
乾隆十一年(1746年),已是古稀老人的張廷玉為《澄懷園語》寫了序言。大概在雍正六年(1728年)或雍正七年(1729年),張廷玉扈從西郊時,他獲賜居住在澄懷園。他的一位侄子隨他住在園內(nèi),輔導(dǎo)張廷玉的兒子讀書。這位侄子是個有心人,將張廷玉回到家中對家人說的話擇要記錄了下來,說這些話可以輯錄成書,就叫《澄懷園語》,并且提到若能成書,此書可“繼《聰訓(xùn)齋語》”。張廷玉不敢以自己的話比之于父親的家訓(xùn),此后的十多年時間中,“凡意念之所及、耳目之所經(jīng)與典籍之所載,可以裨益問學(xué),擴充識見者,輒取片紙書之,納敝篋中,而日用纖細之事亦附及焉”,歷十余年時間,得二百五十余條,分為四卷。
閱讀《澄懷園語》就像與一位見多識廣的老者聊天一樣,雖不成體系,卻充滿了生活的智慧。二百五十余條大多篇幅不長,涉及的主題很多,許多條讀后令人對張英、張廷玉的父子情深而感動。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春,張廷玉陪著前一年獲準(zhǔn)致仕的父親張英回到桐城故鄉(xiāng),父子二人即將分開,不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張英希望張廷玉寫日記,寄回家中給他看:“嗣后可寫日記寄歸,俾知汝起居近況,以慰老懷。”張廷玉遵父親之命,自此開始寫日記,由于他得以扈從康熙帝至口外避暑,所以日記中多記口外山川形勝、風(fēng)土人情。每隔幾天,他就把日記寄回家,希望博得父親一笑。而父親接到日記后,不僅仔細閱讀,而且讓人將日記謄錄一份,久而久之,數(shù)量頗為可觀。張英將日記原稿和抄本都寄回給兒子,叮囑他:“好藏之,他日載之集中,亦著述中一種也。”可惜,因為保管不當(dāng),這批日記原稿和抄本都毀于火災(zāi)中,張廷玉在《澄懷園語》中寫道:“每念先公匯集郵寄之意,輒為泫然!而曩時所歷之境,已閱三十余年,靜中思之,不過得其仿佛,欲舉以筆之于書不能矣。撫今追昔,慨惜曷勝。”父親珍重兒子的文字,關(guān)注兒子的成長,文稿雖毀于一旦,父愛卻是永駐心間的。
張廷玉認(rèn)為父親的家訓(xùn)著作《聰訓(xùn)齋語》洋洋灑灑數(shù)千言,核心要義是“以遜讓訓(xùn)子孫”。六尺巷故事的背后,是張英“終身讓路,不失尺寸”的家訓(xùn)思想。張廷玉十分贊同父親的這一思想,并且為家人們講了另一個關(guān)于“讓”的故事。北宋名臣韓琦任職開封府時,家人寫信告訴他韓家田產(chǎn)被鄰居侵占了,打算將鄰居告到官府。以韓琦的影響力,這是一場鄰居大概率會輸?shù)脑V訟,韓琦在回信中,也寫了一首詩:“他人侵我且從伊,仔細思量未有時。試上含光殿基看,秋風(fēng)秋草正離離。”
含光殿是唐代大明宮中的輝煌宮殿,而今已傾圮,只有那秋草在秋風(fēng)的吹拂下,倒顯出一片生機來。韓琦這首詩的最后兩句,令人想到張英所寫的“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梢?,中華家訓(xùn)實有一脈相傳、生生不息的特點,古人的所思所為,多有可為今人借鑒之處。
勿存侈心
張廷玉為官五十年,擁有豐富的經(jīng)歷,那么他認(rèn)為官員首先應(yīng)具有什么品質(zhì)呢?在《澄懷園語》中,他明白寫道“為官第一要廉”,“養(yǎng)廉之道,莫如能忍”,“人能拼命強忍不受非分之財,則于為官之道思過半矣”。面對財貨的誘惑,能夠強忍住不對財貨伸手,在張廷玉看來,就算懂得為官之道的一半了。
堅守廉潔,自然要求在生活上做到儉約。張廷玉提及自己受賜住在澄懷園中,這座園林“庭宇華敞,景物秀麗,京師所未有也”,但一入室內(nèi)就顯得與這座華麗園林不匹配了。
張廷玉自述“寢處其中十余年矣,而器具不備,所有者皆粗重樸野,聊以充數(shù)而已”,以至他的同僚、王公前來拜訪時,不免嘲笑他的“儉嗇”。張廷玉卻不以為這是“儉嗇”,他并非沒有錢置辦更好的生活用品,但他認(rèn)為“人生之樂,莫如自適其適”,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我室中所有之物而我用之,是我用物也;若必購致揀擇而后用之,是我為物所用也。我為物所用,其苦如何?陶淵明之不肯‘以心為形役’者,即此義。”
是我用物,還是我為物所用,是保持自己在道德上的主體性,還是甘愿成為物質(zhì)的奴隸,一時選擇前者不難,但要數(shù)十年堅持選擇前者卻需要付出相當(dāng)?shù)呐Α?/p>
張廷玉說自己讀書一生,學(xué)問上、為政上要留心的事情很多,如果花費了許多精力在講究吃穿用度上,如何能夠精進自己的學(xué)問、提高為政的能力。
古代文士喜愛園林,因為園林在方寸之間搬入了山川草木,讓人得以時時親近自然、澄懷觀道。張廷玉在《澄懷園語》中有一條專門提到了營造園林之事,“小筑園亭,以為游觀偃息之所,亦古賢達人之所不廢”,然而要注意“須先有限制,勿存侈心”。“蓋園亭之設(shè),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凡一二百金可了者,用至一二千金而猶覺不足,一有侈心,便無止極,往往如此。”
總之,還是要量力而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盲目求大。讀讀白居易的《池上篇》吧。《池上篇》是白居易退居洛陽履道里的宅邸時所寫的,這是一個可愛的小園林,其中有一片白居易精心打理的池水。白居易請來訪的友人不要笑話園林的促狹,它“足以容膝,足以息肩”。園林不論多小,都可以視作一個龐大的宇宙,在此安頓我們的身心,在此領(lǐng)悟道的奧義。(作者:陳彧之)
- 2024-12-13尋訪顧炎武
- 2024-12-13官員交友要慎重
- 2024-12-13《紀(jì)檢監(jiān)察文稿常見錯誤表述案例解析(第一輯)》
- 2024-12-12為官者不可口無遮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