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木簡無言 文字有意
——甘肅簡牘博物館館藏尺牘帛書
資料圖(本版圖片由甘肅簡牘博物館提供)
懸泉置遺址示意圖
EPT44:4A
244A
元致子方書II0114③:611
朱建軍
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書信實物是出土于戰(zhàn)國晚期秦墓的兩件木牘。紙張發(fā)明之前,書信都寫在木牘之上,而用于書寫信件的木牘規(guī)格是當時的一“尺”,秦漢時的一尺約合今天的23.1厘米,因此“尺牘”就是書信的代稱。所謂“尺牘如面談”“見信如面”,都是相隔千山萬水的親朋至友收到彼此信件時喜悅心情的表達。在甘肅河西漢塞出土的數(shù)以萬計的簡牘帛書中,就留存了不少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珍貴書信。
甘肅簡牘博物館藏有大量私人簡帛書信,有寫信托友人代買東西的;有因物資短缺而寫信向友人求助的;有思念親友,只能寄思親之情于書信的……這些私人書信為我們揭開了漢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狀況。撫讀這些書信,我們既能真切地了解當時河西漢塞吏卒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活動,又能深入探知許多塵封已久的絲路往事。
塞外病苦寒 家書抵萬金
河西地區(qū)干燥少雨、風沙頻繁,夏季日照強烈,冬季寒冷異常。這種特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于從溫暖濕潤的內(nèi)郡遷徙而來的戍卒影響較大,他們往往因不適應這里的氣候而生病,生病的戍卒更是只能在信中以寥寥數(shù)語略表思親之情。甘肅簡牘博物館藏有一封家書,遺憾的是這封家書或許從未有機會到達收信人的手中。
?。?)病,野遠為吏,死生恐不相見□。毋它,昆弟與□□ 73EJT6:35
這是一封出自肩水金關遺址的書信。至于其寫信人和收信人,我們現(xiàn)在都無從知曉。從書寫格式來看,可能是一封從未寄出的家書。寫信人在信中說因自己遠離家鄉(xiāng)到邊塞為吏,與家中的兄弟一別數(shù)年,“邊塞苦寒,現(xiàn)在生病了,這一病恐怕今生無緣相見,只有來生再做兄弟了”。一句“死生恐不相見”,其悲切之情溢于言表。
?。?)兄行,弟病。諸君幸為 10.2B
這是哥哥寫給弟弟的一封家書。哥哥遠離家鄉(xiāng),行役戍邊,留下弟弟在老家?,F(xiàn)在聽家鄉(xiāng)來人說弟弟生病了,哥哥急忙在戍所寫了一封家書,請老鄉(xiāng)帶回去。信中特意囑咐老鄉(xiāng)一定要把哥哥的問候捎給弟弟……從簡牘出土地得知,這是一封沒有發(fā)出的家書。信寫完后,就一直留在了大漠戈壁的戍所里。
?。?)□母病困,命在旦夕,愿君以禹,故令況乘故鄣宜先 EPT44:34
這是一封遺留在居延甲渠候官遺址的書信。寫信人已無從知曉。但寫信人在信中述及某君的母親病得嚴重,命在旦夕,希望某君要趕緊回家,其擔憂之情躍然簡上。
(4)少卿足下,善毋恙?;菥黄?,病甚,痛,無達。愿自愛。迫府君新視事……甚善塞外……近衣裘][□又作前幸財罪寒時真□□報公子長君,近衣裘自愛善。幸甚……□謹使吏來…… EPT51:233A/B
這是一封寫給少卿的信。信中寫道,聽聞惠君因病臥床不起,疼痛難耐,十分擔心,本想前往探視惠君,但因?qū)懶湃斯┞殭C構(gòu)的官長最近要外出巡視,所以抽不出身來,只能希望惠君保重身體。從簡文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身處艱苦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邊塞吏卒依然表現(xiàn)出愛崗敬業(yè)、盡忠職守的精神。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更何況在戰(zhàn)亂年代。親人生病,家中無人照料,迫于無奈只能寫信給上級部門準予其回家贍養(yǎng)老人,甘肅簡牘博物館所藏的乞歸信,雖寥寥數(shù)語,但情真意切。
(5)弟幼弱不勝,愿乞胲骨,歸養(yǎng)父病□ 73EJT23:692
這是一封在居延肩水金關服役的某吏寫給上級部門的乞歸信。因為家中父親生病了,弟弟又太幼弱,不能擔負起照顧贍養(yǎng)老人的責任,故懇請上級部門能夠準許其歸家。漢代以孝治天下,這名戍邊者的父親年事已高,又有病在身,戍邊者提出歸家申請。我們無法得知這名戍邊者的請求最后是否被準許,卻能真切地感受到邊塞戍卒們在勞作和戍防時的艱辛與恪守忠孝的精神。類似的書信在甘肅簡牘博物館所藏的簡牘里并非個例。
衣食無著處 羞向友朋借
解讀千年簡牘文獻,我們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邊塞戍卒們的生活狀況。但在2000年前的人們眼里,邊塞戍卒的生活是怎樣的?甘肅簡牘博物館珍藏著一封《借糧記》,寫信人因糧食短缺向在關外邊塞勞作的好友求助。信中寫道:
?。?)田子淵坐前,頃久不相見,閑致獨勞,久客關外,起居無它,甚善。][致憂之,今接人來積三日,糧食又欲乏,愿子淵留意,亟□□□□□ 236A/B
此簡出自敦煌馬圈灣。由簡文推測出寫信人想向田子淵借糧食。與我們現(xiàn)在的書寫習慣大致相同,信的開頭先說了一些問候田子淵的話,“近些年,因為你一直在邊塞勞作,我們很久沒有見過面了,知道你起居無恙,我很是高興”。緊接著寫信人筆鋒一轉(zhuǎn)言及正事,“最近十分憂慮,因為連續(xù)三天接待來我這里的客人,糧食快吃光了,希望子淵能留心此事”。
讀此信,我們才知道,田子淵是一名久守邊塞的戍卒。在友人眼中田子淵“閑致獨勞”“起居無它”,故在自己糧食短缺的時候,希望田子淵能幫幫忙。但邊塞戍卒真如這封信中所寫的“居食無憂”嗎?甘肅簡牘博物館珍藏著一封出自弱水河畔邊塞烽燧的《借褲記》,其中道出了邊塞戍卒生活的窘迫。信中訴說:
?。?)敞叩頭言,子惠容□侍前,數(shù)見,元不敢眾言,奈何乎,昧死言。會敞绔元弊,][旦日欲使偃持歸補之。愿子惠幸哀憐,且幸藉子惠韋绔一、二日耳,不敢久留。唯賜錢非急不敢道,叩頭白 EPT51:203A/B
從簡文推測,一位姓元名敞的吏卒向好友子惠寫信借褲子,并顯得尤為急迫。元敞在信中并無過多寒暄,開門見山寫道“我的褲子破了,需要送回家縫補,此前就想向你借褲子,但由于當時很多人都在,沒好意思提出來?,F(xiàn)在實在沒有辦法,厚著臉皮向你開口,希望你能可憐我,把褲子借我穿幾天,一旦我的褲子補好,馬上就還給你”。簡文最后元敞還寫道,自己現(xiàn)在并不急需用錢,在萬不得已之時,會再和子惠說的。
與友人眼中“居食無憂”的田子淵相比,元敞顯然過得十分窘迫,連褲子都得向朋友借。我們無法得知元敞是否借到褲子,但是短短尺牘就透露出漢時邊塞戍卒缺衣少食的窘境,邊塞戍卒生活之苦,由此可見一斑。
頃久不相見 尺牘訴衷情
遙想當年悠悠弱水畔,蘆花飄揚,肩水金關高高地矗立在大漠落日余暉中,千載歲月黃沙漫卷,雄關不復,惟余廢墟,還有塵封了千年的字里行間的孤獨和思念。
對于屯戍將士們來說,邊塞生活最苦莫過于難以言明的思鄉(xiāng)之苦。久居邊塞的戍卒們,唯有與友人通信,才能略解塞上生活的乏味苦悶,撫慰戰(zhàn)亂的恐慌與異鄉(xiāng)的孤寂。
?。?)偉卿足下毋恙,叩頭,閑者起居無它,甚善,賢獨賜正臘□……□丞問起居燥濕,叩頭。偉卿強飯厚自愛,慎春氣][旦莫盡真不久,致自愛,為齊數(shù)丞問甬君成起居,言歸……請,叩頭,因為謝。骍北尹衡叩頭,塞上誠毋它可道者…… 73EJF3:127A/B
這是一枚出土于肩水金關廢墟中的簡,從簡文得知這是尹衡寫給偉卿的一封問候信。信中提到的骍北,在當時屬肩水候官管轄,尹衡在居延戍邊,偉卿可能是尹衡老家之人。信中多處表達了尹衡對偉卿的殷切問候,“起居燥濕”“強飯厚自愛”“慎春氣”等,都是漢時書信中尋常問候習語。尹衡在信里的一句“塞上誠毋它可道者”,道出了邊塞生活的枯燥乏味,唯有在給友人寫信時,才能打發(fā)邊塞生活的乏味,聊表思鄉(xiāng)之情。
?。?)哀憐賜記,恩澤誠深厚,得聞南方邑中起居,心中歡喜 EPT44:4A
此簡出自甲渠候官。從簡文推出,邊塞戍卒收到了親朋好友寄來問候的書信,心中實在感動不已。戍卒從信中知悉家中起居平安,自是歡喜異常。
?。?)迫關外毋禮物,愿少平因忍……][愿少平□□故叩頭愿少平 73EJT15:8A/B
由簡文看出,這是一封寫給少平的信,寫信人我們已無從得知。信中的“關外”更多是指塞外之地。寫信人說道,居延本塞外之地,物資匱乏,可以贈送的禮物很少。寫信人想給少平捎禮物,無奈并無拿得出手的東西相送,故只能在信中表達愧疚之情。這封信雖寥寥數(shù)語,但情真意切、句意平遠,生動地向我們展現(xiàn)了邊塞戍卒的袍澤情誼。
漢代民眾赴邊服役從事屯戍,其服役都有期限規(guī)定,但一些戍卒往往會超期服役,久客塞外的戍卒思歸之情甚是強烈。無奈之下,有些戍卒也會給熟人寫信請求幫助。如下面這則出自敦煌馬圈灣的私記即是一例:
(4)兒尚叩頭白記。閑來,上日久食盡乏,愿貸谷一斛。谷到,奉詣前。又前計未上,甚自知。楊掾坐前,數(shù)數(shù)哀憐,恩德甚厚甚厚。又前欲遣持斛詣尹府,欲且郄陽成士吏][令后歸,尚意中甚不安也。事不足亂平。尹府哀小姓貧人子久居塞外,當為發(fā)代。唯掾以時移視事盈歲名尹府。須以調(diào)代,代到得歸,叩頭叩頭。 244A/B
從簡文可知,這是兒尚寫給楊掾的一封信。這封私信書于木牘之上,正反兩面書,每面兩行。寫信人兒尚服役期已滿,按規(guī)定應當有人來接替他(發(fā)代)的工作崗位,然而上級機關(尹府)遲遲沒有下發(fā)遣返通知。兒尚歸鄉(xiāng)心切,苦無辦法。恰逢楊掾要到尹府辦事,兒尚便請楊掾把他的情況上報尹府,這樣他就有機會回家。兒尚為了托楊掾幫忙,在信中先感謝楊掾曾經(jīng)給予他的幫助,然后說尹府官員也會同情他這樣的小姓貧寒人子。言下之意,只要楊掾肯幫忙,就一定能辦成此事。簡文中的“食盡乏”“數(shù)數(shù)哀憐”“小姓貧人子久居塞外”等,很直觀地向我們展現(xiàn)出這位名叫兒尚的貧苦戍卒困守邊塞、無法與家人團聚、倍加思親的情形。
路遙難言情 帛書寄心知
除簡牘外,帛書也是秦漢的書寫載體,因絲帛價格高昂,故在當時社會沒有普及,又因不易保存,所以留存至今的秦漢帛書少之又少,但這些帛書對研究秦漢絲路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甘肅簡牘博物館藏有一件于1990年在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帛書,帛長23.2厘米,寬10.7厘米,10行319字。帛書是“元”寫給“子方”的信,故取名《元致子方書》,這份帛書是兩漢地下出土文物中保存最完整、字數(shù)最多的私人書信,為國家一級文物。綜合已有研究成果,帛書可能時代為西漢晚期。帛書記載:
(1)元伏地再拜請:
子方足下,善毋恙!苦道子方發(fā),元失候不侍駕,有死罪。丈人、家室、兒子毋恙,元伏地愿子方毋憂。丈人、家室元不敢忽驕,知事在庫,元謹奉教。暑時元伏地愿子方適衣、幸酒食、察事,幸甚!謹?shù)溃簳攺耐投鼗?,乏沓,子方所知也。元不自外,愿子方幸為元買沓一兩,絹韋,長尺二寸;筆五枚,善者,元幸甚。錢請以便屬舍,不敢負。愿子方幸留意,沓欲得其厚、可以步行者。子方知元數(shù)煩擾,難為沓。幸甚幸甚!所因子方進記差次孺者,愿子方發(fā)過次孺舍,求報。次孺不在,見次孺夫人容君求報,幸甚,伏地再拜子方足下!所幸為買沓者,愿以屬先來吏,使得及事,幸甚。元伏地再拜再拜!
呂子都愿刻印,不敢報,不知元不肖,使元請子方,愿子方幸為刻御史七分印一,龜上,印曰:呂安之印。唯子方留意,得以子方成事,不敢復屬它人。郭營尉所寄錢二百買鞭者,愿得其善鳴者,愿留意。
自書:所愿以市事,幸留意留意毋忽,異于它人。 II0114③:611
從這封帛書我們可以知道,元托好友子方代辦四件事:第一件事,元在敦煌戍邊值守,請子方代為購買一雙尺碼為27厘米(43碼)的鞋,并對鞋子的質(zhì)量做了要求,即鞋子應為質(zhì)地如絹一樣柔軟的皮鞋,且鞋底要厚能耐穿,鞋買好以后請來敦煌出差的同事捎來即可,同時元還請子方代買五支好毛筆;第二件事,元請子方代為問候次孺,如次孺不在,煩請問候次孺妻子容君;第三件事,呂子度想請子方刻一方印章,但不好意思自己開口,故請元代為轉(zhuǎn)達,元請子方定給自己面子,為呂子度刻一方規(guī)格為“御史七分”,有龜鈕,印文為“呂安之印”的印章;第四件事,郭營尉寄了200錢,請子方代其購買一條響鞭。
《元致子方書》看似朋友之間簡單的書信往來,卻透露出極為重要的信息,能幫助我們深入了解漢代邊塞戍卒的日常生活。從帛文推知,元是一名敦煌的基層吏員,因鞋、筆、鞭三物不屬于朝廷供給范圍,所以需自己置辦。再者,漢代西北邊塞交通極為不便,此封書信不可能寄往內(nèi)地,又因酒泉郡較敦煌距離內(nèi)地近,物資較敦煌豐富,故推斷子方有可能在酒泉。
我們將元在信中請子方代買的物品與懸泉置遺址中出土的毛筆、硯、革履和絲綢、毛麻織品等相結(jié)合,就可以清晰地還原漢代絲綢之路普通大眾的服飾特征和生活場景。
但從帛書出土地敦煌懸泉置遺址來看,書信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被耽誤在懸泉置,沒有發(fā)往下一站。那么,子方是否知悉元委托他代辦的四件事?元的心愿是否達成呢?這些都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簡牘作為最早家書、公文書寫的載體,為我們研究秦漢絲路沿線邊塞戍卒的生活狀況和情感世界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撫讀收藏于甘肅簡牘博物館里的尺牘帛書,2000多年后的我們依然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簡帛書信里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及其日常生活之片段。如今,簡牘雖已完成其當日之使命,但它不僅沒有褪色,還熠熠生輝,這就是文脈賡續(xù)、延綿不絕。
(作者系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
相關新聞
- 2022-04-07齊家文化玉器之美
- 2022-04-072000多片百十斤重!吐谷渾王族墓出土的唐代“鐵鎧甲”現(xiàn)在怎么樣了?
- 2022-04-07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 2022-04-07渭州城: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