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聲良(敦煌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百年之業(yè)
敦煌,一個流光溢彩的名字。從漢代經(jīng)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多個民族在此生活,多種文化在此匯聚。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目光投向了敦煌。
敦煌飛天、敦煌壁畫、敦煌彩塑、敦煌樂舞……凡是與敦煌相關的名詞,漸漸地成為大眾所熟知的內(nèi)容。然而,敦煌藝術走出西北一隅,其實經(jīng)歷了相當漫長的時光。
時間回到百廿年前。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即今編號第17窟)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數(shù)萬件古文獻及數(shù)百件精美繪畫,震驚了英國人斯坦因和世界考古學界。那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地方官員貪婪短視,藏經(jīng)洞出土的文物沒有得到任何有效保護,大量經(jīng)卷、繪畫被劫掠至海外。直至1909年,清政府才下令把剩余的一萬多件文物運回北京。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的文物,吸引了中外學者對其進行研究,也由此形成了一門對世界學術具有重大影響的學問——“敦煌學”。但是,盡管敦煌學已成為顯學,但在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之后近四十年的時間里,除了北京大學陳萬里陪同美國人華爾納到過一次敦煌外,中國幾乎再沒有一個學者親自到敦煌石窟進行過實地考察。
1937年,一位叫李丁隴的畫家,專程赴敦煌石窟臨摹壁畫,并將臨摹的畫帶到內(nèi)地展覽,由此讓敦煌藝術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在李丁隴的幫助下,畫家張大千也抵達敦煌,在敦煌停留達三年之久。張大千不僅臨摹了大量的壁畫,還對石窟的內(nèi)容做了詳細記錄。在這前后,考古學家向達等人也來到敦煌,對石窟進行研究,對敦煌周邊的文化遺跡進行考古調(diào)查。
敦煌藝術的精深宏富,終究會吸引一批竟畢生之力,只為保護和研究它的知己們。
1943年春,常書鴻先生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敦煌。他放棄的,是法國巴黎優(yōu)渥的生活和揚名國際畫壇的機會。在他的組織下,敦煌首個專門性研究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于次年設立。一批學者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工作。研究人員李浴、史巖等先生,啟動了對洞窟內(nèi)容和供養(yǎng)人題記的調(diào)查整理,這是敦煌藝術基礎研究工作之始。
《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研究院編 樊錦詩 主編 趙聲良 副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敦煌文化遺產(chǎn),加強了敦煌文物的保護和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撥巨資進行莫高窟的全面保護維修工程,取得了重大成果。敦煌藝術研究的新時代來臨了。
首先,在壁畫臨摹的基礎上展開了石窟歷史與藝術的研究。在北京大學宿白先生的指導下,開始了系統(tǒng)的石窟考古研究。與此同時,對壁畫圖像內(nèi)容的考證研究也全面展開。1981年,中日合作的《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1—5卷)出版,集納了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們對石窟年代的考古分期研究、各時期石窟藝術風格的研究以及部分壁畫圖像的研究成果。這一時期還先后出版了《敦煌莫高窟內(nèi)容總錄》《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題記》等書,為學術界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資料。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為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機遇。此后,不僅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們不斷發(fā)表論著,相關基礎資料和研究成果,還推動了國內(nèi)外學者對敦煌石窟藝術與考古的研究。
百年來,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學者的努力,敦煌壁畫中主要的內(nèi)容,如佛教故事畫、經(jīng)變畫、佛教史跡畫、傳統(tǒng)神話傳說等內(nèi)容基本上都已考證清楚;各時期供養(yǎng)人像及題記的系統(tǒng)調(diào)查研究業(yè)已展開;敦煌大部分洞窟的時代基本確定;對敦煌石窟各時代的藝術風格特征有了基本的認識;造型藝術、音樂、舞蹈以及服飾等方面的研究也全面展開。這些,都為《敦煌藝術大辭典》的編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年之功
季羨林先生曾說,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
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孫儒僩先生繪制的莫高窟第237窟單層木塔圖
敦煌是如此氣象萬千,以至于要將其內(nèi)容囊括于一本典籍中,需要耗費巨大的心力。
20世紀90年代起,在季羨林先生主持下,國內(nèi)敦煌學界專家學者們共同參與編纂,完成了《敦煌學大辭典》。這一巨大的工程耗時數(shù)年,共有120余位學者共襄盛舉,可以說代表了當時中國敦煌學研究的最高水平?!抖鼗蛯W大辭典》于1998年問世后,敦煌學研究仍然處于高速發(fā)展的軌道,新的成果不斷涌現(xiàn),特別是在敦煌石窟藝術研究等領域,陸續(xù)推出了新的論著成果,如1999—2005年陸續(xù)出版的26卷本《敦煌石窟全集》,刊布了北區(qū)考古調(diào)查重要成果的《敦煌莫高窟北區(qū)石窟》(1—3卷)。上述諸多新內(nèi)容,在編纂《敦煌學大辭典》時并未產(chǎn)生,學術界普遍感到有必要修訂《敦煌學大辭典》。與此同時,隨著敦煌藝術日益深入人心,廣大讀者渴望有一部既可全面查閱,又可作為欣賞敦煌石窟及相關藝術內(nèi)容的著作。《敦煌藝術大辭典》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開始策劃編纂的。
2004年,樊錦詩院長對我說,要編《敦煌藝術大辭典》。當時,我剛取得美術史學的博士學位從日本回國,擔任敦煌研究院編輯部主任,她叮囑我,要認真組織好、完成好這項工作。我們在與上海辭書出版社總編輯張曉敏先生商談此事時,大家都意識到,敦煌藝術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關注,《敦煌藝術大辭典》的編纂,勢在必行。
很快,我們就成立了編委會,開始了編撰工作。我以為,有《敦煌學大辭典》的珠玉在前,再進行擴充、改寫或重寫,應該不太困難。但是由于敦煌藝術的體系龐大,工作量極大。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發(fā)展,很多以前收入《敦煌學大辭典》的條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大部分舊詞條的作者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不得不在另請學者修改或重寫。工作繁復瑣屑,我們的編撰時斷時續(xù),竟延續(xù)了十多年。在這期間,有些最初參與寫作和修改的作者都已去世,令人無限傷感。
辭典是工具書,需嚴謹準確,作者必須對詞條涉及的內(nèi)容有所研究,才有可能寫出正確的釋文。因此,盡管是幾百字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也必須字字斟酌,反復考量。有時,寫幾個詞條所花費的時間與學力,不亞于寫一篇論文。
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劉玉權先生的手稿
饒是如此瑣屑,參與辭典編纂的先生們卻依然非常認真。
年屆九旬的建筑史專家孫儒僩先生,對他的詞條反復琢磨修改,還一一配上他繪制的線描圖。在“莫高窟第172窟城樓圖”中,不僅建筑的飛檐、斗拱、窗牖、廊道一一可見,四名正在站崗的守備也栩栩如生。“莫高窟第237窟單層木塔圖”中,塔的雕飾、佛像的手勢都清晰可辨。
考古學家劉玉權先生增補的一批詞條,用工整的鋼筆字謄抄在標準稿紙上。泛黃的稿紙,仔細記錄著老先生的研究心得。只需略作閱讀,就可感受到他簡素文字里沉潛多年的功底:“窟頂藏密樣式的金剛曼荼羅圖像,其明王頭大、腿短而身長,球狀眼睛、咧齒,作忿怒像,奉無量壽佛降魔。從內(nèi)容到形式均系典型藏密繪畫風格。”
每每看到這些老先生的文稿,我就生出由衷的敬意。
當這本厚達715頁的辭典終于付梓時,我將它拿在手上,感受它沉甸甸的分量,不禁感慨萬千:這不是一本普通的辭典,而是敦煌藝術研究幾十年歷程的見證,是幾代敦煌藝術研究者畢生之研究精華的匯總。我希望,當讀者拿起這本辭典時,能夠感知中國古代即擁有如此宏大、如此精美的藝術,能通過敦煌藝術進而知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千年神采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其后陸續(xù)營建了大量的佛教洞窟,從4―14世紀,延續(xù)了千年之久,創(chuàng)造了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唐宋木構窟檐5座。
《敦煌藝術大辭典》,則力圖匯總敦煌藝術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歷年的研究成果,展現(xiàn)敦煌藝術千年的神采。
《敦煌藝術大辭典》壁畫類詞條
全書收錄28類、近3000個詞條,含1000余幅圖片,約140萬字,集納了敦煌石窟(包括建筑、彩塑、壁畫)、敦煌歷史遺跡遺物以及石窟考古與藝術研究領域學術詞語和專業(yè)知識、歷史人物、著作等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以藝術詞匯為例,收錄了佛教、歷史、考古、建筑、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服飾、裝飾、書法、篆刻等領域詞條。書里甚至還有古代天文學、農(nóng)學、化學、軍事等方面詞條,可謂百川匯流、萬象包羅。
在編纂詞條時,我們尤為注重的是體現(xiàn)最新研究成果。此處,可列舉一二。
莫高窟北區(qū)洞窟,不同于南區(qū)洞窟。南區(qū)洞窟以大量精美的塑像、壁畫為主,北區(qū)洞窟則少有塑像和壁畫。通過20世紀80—90年代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北區(qū)石窟主要是禪窟、僧房窟、僧房窟附設禪窟、廩窟、瘞窟等,是古代僧人修行、生活起居及埋葬死者的洞窟。除弄清了北區(qū)洞窟真正的功能和性質外,此次考古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珍貴遺物,有各種語言文字的古代文獻,如漢文《雜阿含經(jīng)》、敘利亞文《圣經(jīng)》文選、藏文令旨、西夏文活字文獻《諸密咒要語》、回鶻文文獻《阿毗達摩俱舍論實義疏》、八思巴文《善說寶藏》、蒙古文對漢語音譯文書等,還有泥質佛塔、木雕像、紙畫、絹帛織物、景教銅十字架、藍寶石金剛杵、銅八角器、梵文和八思巴文印章等,對研究我國古代民族融合和歷史,以及古代中外交往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北區(qū)考古發(fā)掘在上個世紀末才結束,大量重要資料雖在2004年出版的考古報告中公布,但一般讀者不一定會讀大部頭的學術著作。本辭典收錄了數(shù)十條北區(qū)洞窟及出土文物的詞條,有助于讀者了解莫高窟的全貌。
另外,敦煌藝術由于涉及學科極為廣泛,內(nèi)容十分復雜。有的內(nèi)容以前作了定名,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取得了新成果,推翻了前人的定論。如這本辭典中關于莫高窟第321窟南壁的壁畫,在1998年出版的《敦煌學大辭典》中定名為“寶雨經(jīng)變”,后來經(jīng)學者研究,這鋪經(jīng)變應為“十輪經(jīng)變”,《敦煌藝術大辭典》就采用了“十輪經(jīng)變”的說法。當然,對于一些學術界仍存爭議的內(nèi)容,我們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如果不能證明前人的結論是錯誤的,那么仍然保持學術界長期形成的看法。
辭典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任主編、院長趙聲良為副主編,敦煌研究院及國內(nèi)敦煌學界七十余位學者共同撰寫完成。
為了保證解釋的權威性,每一類詞條,都由這方面的權威專家來撰寫。大量石窟藝術詞條,由老一輩敦煌研究專家段文杰、史葦湘、孫儒僩、萬庚育、施萍婷等先生撰寫;石窟考古類詞條,由樊錦詩、賀世哲、孫修身等先生撰寫;歷史類詞條,大部分由李正宇、郝春文、榮新江、陳國燦等先生撰寫;音樂舞蹈類詞條,由王克芬、鄭汝中、董錫玖等學者撰寫。除了老一輩學者外,近二十年來活躍在學術界的專家如王惠民、趙聲良以及敦煌學研究新秀張小剛、趙曉星、孔令梅等學者,都承擔了部分詞條的撰寫。而莫高窟北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新內(nèi)容,則由主持莫高窟北區(qū)考古工作的彭金章先生和參與此項考古工作的王建軍撰寫。
由于這本辭典的編撰,進行了十多年,因此,這項工作是由幾代敦煌學者共同完成的。如果從年齡結構來看,我們的作者隊伍,既有出生于上世紀初的耄耋長者,又有各年代出生的學術中堅,也不乏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新秀。
作為藝術大辭典,這本辭典改變了過去辭書以文字為主、圖片較少較小的狀況,照片全彩印刷,特別是重要的壁畫、彩塑作品,往往以通欄甚至整版印制。此外,還輔以很多線描圖,把敦煌壁畫的很多細部,清晰地展示出來。1000多幅圖片,使辭典具有較強的藝術展示功能,利于敦煌藝術愛好者欣賞和學習。
學無止境。以敦煌藝術這樣龐大的體系來說,不論是歷史、考古,還是藝術等各方面,都仍然需要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因此,本辭典難免會出現(xiàn)疏漏或錯誤之處。
然而無論如何,辭典歷盡艱辛,終得出版。它是我們幾代學人,獻給敦煌的一份敬意和深情。
(本文圖片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9日 12版)
相關新聞
- 2021-01-12守護千年敦煌,他只覺一生太短……
- 2021-01-12讓古老不再遙遠 敦煌壁畫樂器“復活記”
- 2021-01-07大敦煌文化特展在福建漳州開展
- 2021-01-04【感悟非遺】巧手剪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