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
何以敦大煌盛也
一千多年間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多元文化在敦煌和諧共生、碰撞交融,在石窟中留下歷史的印記。敦煌藝術的豐富特征,正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的“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
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回顧敦煌文化一千多年的發(fā)展歷程,正是由于堅定的文化自信,敦煌文化在兼收并蓄和交流互鑒中并沒有被“胡化”、被“西化”,反而使我們具有包容性的中華文化更加厚實、更加宏大。
多場耦合實驗室
泱泱盛世獲重生
在敦煌研究院藏經洞陳列館的石碑上,鐫刻著我國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的慨嘆——“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莫高窟藏經洞發(fā)現之初,大量敦煌文物便流失到英、法、俄等國,引起國外學者的關注,逐漸形成了一門“國際顯學”——敦煌學,可是,這對中國學術界來說是一段傷心史。
從1944年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到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再到1984年擴建為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可謂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敦煌學研究也迎來了新生。
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后,面對新問題,以樊錦詩為代表的一代代敦煌人不斷“解題”“破題”。
勇擔時代使命,一代代杰出的敦煌人為敦煌石窟保護、研究、開放的高質量發(fā)展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路,使飽經風霜的敦煌得以重獲新生。
敦煌研究院“云游敦煌”小程序
感恩奮進開新局
“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為敦煌研究院做好新時代文物保護、學術研究、文化傳承工作指明了方向。
敦煌研究院初步建成國內首個石窟寺監(jiān)測預警省級平臺,實現院屬六處石窟監(jiān)測信息共享;2020年,我國文化遺產領域首個多場耦合實驗室由敦煌研究院建成并投入使用。
敦煌學的研究也在大踏步前進。敦煌研究院不斷拓展敦煌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在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敦煌文獻研究、敦煌藝術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敦煌研究院在傳播弘揚敦煌文化上進行了諸多探索嘗試。
2024年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
薪火相傳向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熱情褒揚“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莫高精神,并號召大家不斷傳承發(fā)揚,將其具體體現在文物保護和利用事業(yè)的方方面面。
源于“堅守大漠、甘于奉獻”,敦煌學研究取得新成果。
源于“勇于擔當、開拓進取”,敦煌文物數字化工程取得新進展。
敦煌被賦予“一帶一路”合作中“民心相通”的使命,自2016年開始,連續(xù)舉辦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也為“一帶一路”合作提供著文化涵養(yǎng)。
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猶在耳畔,殷殷期望,催人奮進。一代又一代敦煌人牢記囑托,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讓以敦煌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發(fā)揚光大。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召喚下,古老的敦煌綻放出青春的芳華,走進人們的心靈,走向世界的舞臺,為億萬中華兒女奔向光明燦爛的未來積淀起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2024-03-12碧口春韻尋茶香
- 2024-03-12甘肅隴南:櫻桃花海繪春色
- 2024-03-11一探究竟!中國旅游標志的出土地武威 到底有多重要
- 2024-03-08“文物醫(yī)生”汪萬福:解鎖千年敦煌的青春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