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曾在西安市碑林區(qū)文化和旅游局掛職一年的,陜西科技大學文學老師楊素秋被稱為“公共選書人”。3月16日帶著她的新書《世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來到南京,這本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紀實作品記錄了楊素秋從零開始建設碑林區(qū)圖書館的故事。建一座區(qū)圖書館的經歷有何難忘?
建一座圖書館就像打一場保衛(wèi)戰(zhàn)
楊素秋接手的“西安市碑林區(qū)圖書館建設項目”可以說是相當的棘手,碑林區(qū)一直沒有圖書館,但是又急需建設圖書館,原規(guī)劃的圖書館用地一時半會不能投入建設,碑林區(qū)必須在找到三千平米的,在六個月內建成一座臨時過渡圖書館。綜合了各種因素,最終臨時圖書館不得已選在了地下,楊素秋要面對的就是把一個連窗戶都沒有的破爛的地下空間改建成圖書館。
解決裝修問題已經夠讓人頭大,更棘手的問題還在選書上。“當時選購書目有兩次,第一次基本是我一個人編書目,第二次我請了50個朋友來幫助我。”楊素秋告訴記者,她是文學專業(yè)出身,對文學、社科哲類的書比較了解,但是在推進書目編撰的過程中,楊素秋發(fā)現,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建設圖書館的過程也是打破我固有認知的過程,一個人觀察生活總習慣通過自己相近的知識結構立場去出發(fā),這樣很容易形成偏見。但在建設圖書館中,我們去和很多不一樣家庭背景的人交流,就會發(fā)現大家對于圖書館的想象和需求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在選書過程中,素秋發(fā)現自己的閱讀經驗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比如她遇到過視障讀者,大眾可能會下意識的認為視障可能要看按摩書、樂器書,“但人家想看的是盲文版的《三體》。”
在選書的過程中,楊素秋還要面對來自第三方書商的問題,“書商給到我的書單里塞進來了一堆離奇的爛書,你打電話要他們改又不改。”無論遭到怎樣的阻撓楊素秋都不愿讓步,最終這場書目保衛(wèi)戰(zhàn)在她的堅持下獲勝了,除了一些客觀原因外,絕大多數書單上的書都采購了,“這是一次理想主義者的勝利。”
楊素秋是在碑林區(qū)掛職,這座圖書館也是臨時過渡性的,付出如此心力值得嗎?楊素秋毫不猶豫地表示“我的腦子里沒有臨時這個概念。”在高校即便上選修課,楊素秋也會非常費心力地準備,也有學生問她選修課而已何必像必修課這樣較真,但楊素秋認為,把時間混過去對于雙方來說都是折磨,“圖書館也是一樣的,我不管它是在這里存在幾年,我沒有辦法容忍里面有垃圾書存在。”
閱讀不應該是功利性的
在工作中,楊素秋仔細觀察過圖書館的借閱情況,“我們把借閱圖書前三百名拉了個書單,發(fā)現這三百本書中近260本都是少兒書。”圖書館中看書的幾乎都是孩子,學生們都在刷題,陪著孩子的家長們則在刷手機,“也有的學生想看本書,家長在旁邊說不準看閑書。”楊素秋無奈表示,這樣的閱讀氛圍是有問題的,閱讀不應該是功利性的。
在楊素秋看來,圖書館是一個面向公共的空間,不是一個政績工程,也不單純是一個收藏書的地方,圖書館是一座城市的靈魂,特別是區(qū)縣級圖書館,更承擔著宣傳教育、營造閱讀文化氛圍的作用,“區(qū)縣級圖書館更應該下沉到社區(qū),讓老百姓知道圖書館里有什么。”楊素秋自己也在反省為什么圖書館里沉下心來閱讀的成年人會這么少,“我想我們面向兒童的講座已經很多,但面向成年人的講座太少了。”另一方面,講座人才的匱乏也是一個問題,“你會看到很多圖書館周末活動滿滿當當,但是聽者寥寥,有些講座邀請的是高校學者,但問題在于很多研究型學者是很會研究學術,但他并不擅長向大眾傳播知識,口語表達能力不足,講出來的東西沒那么有趣,過于專業(yè)了。”
“對于我來說,圖書館的存在就像是健身房。”楊素秋表示,“有的人去健身三個月就有腹肌了,有的人一年了腰圍都沒有變化,這是因為健身方法不對。”楊素秋認為,如果你總是去閱讀一些膚淺的文章,就像是在健身房隨便跳操一樣,讀了很多年也練不出思想的“腹肌”。
正所謂“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或許就是楊素秋在選書上一直堅持的動力。
- 2024-03-18《喚醒:從人類、后人類到超人》:未來的人類如何生活?
- 2024-03-18國內首家地圖主題特色書店青年之家揭牌
- 2024-03-14離白塔最近的書店開門迎客
- 2024-03-12從舞蹈史的角度研究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