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瑯”修復項目八年收官
中新網(wǎng)北京1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歷時8年之久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瑯”修復項目取得圓滿成功,7日在北京正式宣布結(jié)項。這是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最大的一次針對國家圖書館珍貴古籍的專項修復行動。
“天祿琳瑯”是清代乾隆皇帝將皇宮各處藏書中宋、金、元、明版舊書進行擇選,掇之菁華置于昭仁殿而成的重要藏書。雖為清宮珍視專藏,但從建立直至20世紀50年代,火、盜、兵、蠹等磨難致使藏書大量損失,664部中已有近60部不見影蹤,存世的600余部主要存藏于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
工作人員展示被蟲蛀之后修復的書頁,圖中透光白色斑點此前皆為蟲洞 應妮 攝
目前,國家圖書館藏“天祿琳瑯”279部,其中宋、元刻本的比例是海內(nèi)外收藏“天祿琳瑯”最多的,并且保存著《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中最為珍貴的大部分古籍。這些古籍不僅刊刻年代久遠,有的還是存世孤本,彌足珍貴。
據(jù)介紹,2013年6月,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完成了“天祿琳瑯”未編書的編目并對其進行了破損情況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這批書籍中十分之一屬于一級破損,急需搶救性修復。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以此為契機,計劃開展“天祿琳瑯”修復項目,用若干年時間完成這批珍貴古籍修復。
在結(jié)項的專家驗收會上,與會專家一致對修復項目成果給予高度評價。專家認為“天祿琳瑯”修復項目超出了預期目標,是國家圖書館繼“敦煌遺書”、《趙城金藏》等修復項目后,又一重要珍貴古籍修復項目。
整個項目修復體量大、難度高、情況復雜,團隊針對每一件藏品不同的情況制定方案、開展修復,在全面貫徹現(xiàn)行修復理念與原則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和突破,做到了“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同時在項目管理、修復步驟、修復技藝、修復材料、科研成果、技藝傳承、技術(shù)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全面、詳實、豐富地記錄了修復過程,為此后大型古籍修復項目科學化、規(guī)范化開展提供了有益的經(jīng)驗和資料,具有里程碑意義。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陳紅彥介紹,“天祿琳瑯”藏書有一個顯要特征,即大多數(shù)藏書中都可見前人修復的痕跡。在“整舊如舊”的指導原則下,面臨了一個新的問題——保留還是清除這些“后來者”的遺存?國家圖書館在此次修復中對該問題進行了反復深入的探討,最終在處理留有前人干預痕跡的古籍時,修復前充分分析其干預手段對當下乃至未來該書的使用質(zhì)量及保存壽命的影響,從而合理把控當下修復周期需要復原的時間節(jié)點。面對不影響書籍保存質(zhì)量的情形,需嚴格維護歷史遺存,為后人留下客觀實證。
部分修復成果的展示 應妮 攝
但仍有許多特殊案例,她舉例,過去以“連補帶襯”等不當修補方式進行修復造成書葉紙張褶皺、板結(jié)、粘連等情況,前人的操作痕跡不利于古籍保護,此次修復進行了整改,盡量減少其本體繼續(xù)劣化的可能,從而使留存時間得以延長;也有書葉紙張嚴重失去物理強度、亟須搶救的情況,水浸后嚴重粘連、酸化嚴重導致紙張酥脆,如《丹淵集》《唐類函》等,若不及時進行脫酸、加固處理,酸化范圍將繼續(xù)蔓延;還有絮化嚴重致使紙張變形、交互粘連乃至稀薄疏松的情況,如不對其進行局部甚至整體托裱,承載文字的紙張將繼續(xù)劣變降解。在處理各種病害問題時,修復方案并非死板照搬“整舊如舊、最少干預”等原則,在秉持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工作中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據(jù)悉,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將于年內(nèi)舉辦“天祿琳瑯”修復展,出版相關(guān)修復成果,推廣修復經(jīng)驗和科研成果,并適時啟動后續(xù)古籍修復項目,繼續(xù)推進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及附設(shè)傳習所等工作。(完)
相關(guān)新聞
- 2022-01-10長篇歷史小說《古堡往事》入選“甘肅書架”
- 2022-01-10甘肅詩人賈雙林作品《鳩摩羅什詩傳》榮膺 “2021年度十佳華語詩集獎”
- 2022-01-10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網(wǎng)絡(luò)文學為冬奧喝彩
- 2022-01-10甘肅出臺舉措促進全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