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秋風(fēng)起處書香濃
王秀蘭
秋高氣爽,遍地金黃,桂氣繚繞,心涔意爽。此時捧讀,最是書香伴秋滋味長。
秋日讀書,讀的是閑適愜意。宋代翁森《四時讀書樂》有曰:“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床前賴有短檠在,及此讀書功更倍。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翁森是南宋詩人,曾擔(dān)任過幾任小吏。南宋覆滅后,便退隱山林,過著清貧生活。但只要可以閉門讀書,他寧愿粗食布衣、宿居陋舍,內(nèi)心卻倍感充實。他在庭院栽種梧桐,夜里也能聽到梧葉秋聲。院前籬笆旁種下豆花,夜深人靜時,亦能聽到窗外蟋蟀的淺唱低吟。如此詩意的環(huán)境,他心滿意足地在床邊安放一盞明燈,精神旺盛時伏案而讀。倘若倦了,就在床上小憩一會兒,既能放松身體,又可凝神靜思,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他沐浴書香,身心愉悅,精神陶醉,有感而發(fā):“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趁著月色皎潔、秋光正好,讓我們在“樂陶陶”中讀書賞月,莫負(fù)大好時光。
秋日讀書,讀的是閑愁相思意。秋夜獨居,捧讀詩書,亦能讀出一腔思情愁意。“秋風(fēng)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fù)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這首《秋風(fēng)詞》把“風(fēng)清月明相思濃”的意境寫得婉轉(zhuǎn)多情、含蓄雋永。而“千古才女”李清照的秋思卻是妙俏玲瓏。“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秋天是容易催生悲愁的,一陣秋風(fēng)、一枕秋雨,都會讓人傷懷。那“梧桐更兼細(xì)雨”的綿柔多情,讓孤寂寡歡之人思念縈懷。此時,倘若沏一杯熱茶,捧詩聽雨,卻是韻味無窮。裊裊茶香里,空氣中氤氳著書香氣息,心中愁思頓消,取之而來的是一種莫名的歡愉。
秋日讀書,讀的是人生意蘊。“年紀(jì)蹉跎四十強,自憐頭白始為郎。雨滋苔蘚侵階綠,秋颯梧桐覆井黃。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雁還應(yīng)厭后行。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馀光。”這首《秋夕讀書幽興》出自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之手。他出生于南陽新野,父親在他10歲時去世,家境逐漸困頓,但他對知識的渴望卻永無止境。岑參從小勤奮刻苦,15歲開始遍讀經(jīng)史,成年后工于七言歌行,對邊塞風(fēng)光、軍旅生活及異域風(fēng)情情有獨鐘。此詩寫他在秋夕讀書時所感所思,詩中通過“苔蘚侵階綠”“梧桐覆井黃”等自然景象,感嘆年華似水、光陰易逝。他自喻“驚蟬”“旅雁”,借用“鑿壁偷光”典故,表達了自己不甘人后、力爭上游的決心和毅力,以及他對未來的期望和抱負(fù)。情感豐滿、意蘊雋永,是一首難得的勵志詩。
秋日讀書,讀的是心靜歲月馨。清代學(xué)者王夫之在秋夜勤學(xué)苦讀、思味人生。“秋夜涼生靜,枕簟冷于冰。研墨理紙鋪,坐榻讀書燈。皓月當(dāng)軒照,清風(fēng)拂書聲。凝神細(xì)思味,入境心愈清。古人秉燭學(xué),孜孜勤不休。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讀書之樂何如哉?勞逸結(jié)合益身心。”此詩描繪詩人秋夜靜讀的場景,抒發(fā)了詩人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追求。詩中警句“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是說:功夫需要每天堅持不懈地積累,不浪費點滴微小之功,最終才能溪流匯成大海。這是對讀書精神的深刻概括,告誡人們要養(yǎng)成勤學(xué)苦練的習(xí)慣,堅持不懈地努力,方能成就熠熠生輝的人生。
秋風(fēng)起處書香濃,落葉聚還散,讀書心自靜。秋天是一個適合讀書的季節(jié)。在裊裊秋風(fēng)中,在月明如鏡里,在歲月靜好中,讓我們捧讀一本賞心悅目的書,靜享秋之美好滋味長。